今日是:
当前所在位置: 柳城县纪委>专题专栏>宣传教育

【纪检人·手记】为了那份信任与微笑

来源:柳城县纪委监委   作者:梁仁生   发表时间:2020-04-13 11:02   分享

五年前,受组织的信任,我从科技局调到县纪委信访室工作当时我心想,这是一份责任重、压力大,甚至是出力不讨好的“苦差事”,每天面对的大多是难事、烦事、琐碎事,每天听到的大多是哭声、吵声、抱怨声,可以说是既艰苦又棘手、想想都头痛的工作。这时,我心里常常问自己:你能干什么?你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你进入纪检系统的初心什么?

带着未知,我给自己制定了一系列的周计划。如:一周内必须熟悉掌握办信工作流程和程序,一周内必须学会信访系统的操作,一周内必须梳理和熟悉以往信访举报数据等等。慢慢地我进入了工作状态,而且在接待群众来访的实践中,我慢慢地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接访办法:“一稳”,即用自己的热情接待,稳定上访人的情绪;“二听”,即耐心听取和详尽记录信访人的诉求;“三辩”,即在与信访人的交流中区分信访事项的轻重缓急;“四明”,即让信访人明白哪些诉求可以通过信访途径解决,如何依法、文明、有序上访。

接待群众来访是一项原则性很强的群众工作。涉及的问题方方面面,包罗万象,要想干好,就必须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扎实的信访业务知识,还必须有机智敏锐的感知能力。为了尽快进入角色,我一边虚心向单位的领导、同事请教接待群众、化解矛盾的技巧和经验,一边认真钻研关于信访工作的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不断提高自己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努力使自己成为来访群众的“贴心人”。

信访工作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信访干部的一言一行,不仅事关信访部门的形象,也事关纪检监察系统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无论来访者多大的火、多大的气,我始终做到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开水解渴、一句好话暖心,认真倾听,详细记录,努力安抚他们的情绪,既当好纪检监察系统的“减压器”,还充当信访人的“出气筒”。同时,我把来访群众当成自己的“家人”,把他们信访之事当成自己的“家事”,把他们的来信当成自己的“家信”,以心换心,以情换情,用真心、真情、真爱赢得他们的理解和信任,使他们带气而来、消气而归,从而架起了一座纪检监察与信访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无论来访群众反映的是大事还是小事,我都是认真对待,对信访群众始终做到微笑服务、温馨服务、诚信服务、亲情服务、百问不烦、耐心答疑解惑,想方设法协调解决他们反映的问题。

在我五年的接访工作中,有一位特殊的“上访人”韦大伯,他是一名老退伍军人,复员退伍后在某单位当合同工是一名司机,由于机构改革于2000年被解聘,十几年来一直不断到区、中央上访,要求恢复工作。按照有关政策,各职能部门也对他进行了解释和答复,县里根据他的实际情况也给于他信访救助,并帮助他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解决他生活问题。但是,他还是不满足,提出要求恢复工作诉求,隔三差五到纪委来就这问题反复反映。我每一次接访他,都耐心和他沟通交流、解释政策,答疑解惑,并讲透县委县政府对他的救助和解决他的生活问题进行思想疏导,化解他不断上访的念头,现在,他每次来纪委信访室时,我问:“韦伯有什么事”?他说:“我只是看看你,聊聊天呀,他已经把我当成一个忠实的听众,可以信任的人。

从事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五年来,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纪检信访举报工作的艰辛。然而,当面对群众的时候,我便置身于信任和坦诚之中,言谈之间包含的是正义和同情,字里行间记下的是诉求与期待。看着举报人由初见时的愤愤不平到解决问题后的舒心一笑,我心中都是满满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这才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我认为,纪检监察信访人的追求,绝不在光芒四射的舞台上,而应当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离开时的每一次微笑,道别时的每一声谢谢。我的初心就是为了群众那份信任与微笑,当群众的贴心人,党的忠诚卫士。

中共柳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版权所有

地址:柳州市高新一路15号联系我们:0772-2821027

桂ICP备05009280号 桂公网安备 45020502000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