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塘文化】融水:“火塘议廉”议出美丽乡村
来源:融水苗族自治县纪委监委
作者:龙林智
发表时间:2024-06-15 18:30
分享
“龙潭,是我们的一个‘打卡点’,但现在的路太小、太陡、太难走,所以要尽快拓宽路面,如果用到你们的菜园、林地、田间时,要无偿出让哦,有意见吗?”6月10日,在地处深山的桂黔“两省一屯”的乌英苗寨“火塘议廉”点,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党总支部书记、村民委主任梁成张拉开了议廉的序幕。
乌英苗寨坐落在桂黔交界的大山深处,共有145户720余人,其中104户属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41户属于贵州省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南岑村。因为地处偏僻、土地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等原因,乌英苗寨一度发展落后,成了无人问津的“世外桃园”。
梅雨季节的乌英苗寨,雨在下、风在吹,寒气不减,苗族群众纷纷围坐在“火塘议廉”点,炒着阴米、爆着花生、煮着茶水。几口油茶下肚,群众的话匣子打开了,纷纷说困难、议发展、讲监督。
“只要是对集体有利,只要是给大家带来好处,我双手赞成……要发展,必须要牺牲,一点小土地,没事,我让。”贵州籍代表石英大方地说。龙潭有近百米高的瀑布,不管是春夏,还是秋冬,都有看不完的风景、听不尽的虫声,使人流连忘返。
“‘火塘议廉’只是议事的一个载体,我们围着火塘喝油茶、议事。烟头不落地等,就是‘火塘议廉’议出来的。”杆洞乡党鸠村驻村工作队员韦玉明接过群众的话头说。近年来,各级领导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及爱心人士等,在火塘边引导乌英苗寨群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举办“妈妈”学普通话,监督农村“三资”管理、开发民俗旅游等,促进民族团结,助力苗寨发展。当有游客到乌英旅游观光,“妈妈”们用最纯朴的普通话介绍人文景观,让苗寨的名声飞出山外;孩子们拿着小桶走街串巷捡垃圾、拾烟头,使清洁成为常态。
“这里不但风景美、民居靓、人热情,家家户户、大街小巷更是无烟头、无垃圾、无臭味,我不枉来这里一趟。”来自广东的游客张先生紧捂着四个烟头不好意思地说。“不管什么地方,都不见烟头,不见垃圾,我只能把抽过的烟头,拿在手上,再放到烟灰缸里。”
“对于土地出让、清洁卫生、接待客人、评定低保、危房改造等,我们都在火塘边议,让寨里的事、钱、物等都在阳光下运行,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杆洞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陈裕聪介绍。在“火塘议廉”点,我们以积分管理、家风家训等为基础,评出孝贤之家、夫妻和睦之家、诚实守信之家、尊老爱幼之家、团结邻里之家、爱党爱国之家、勤俭持家之家、民族团结之家等“八类”先进家庭,营造和谐美丽乡村氛围。
茶已喝、事已议,“火塘议廉”议出了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清廉而美丽的乡村。如今,乌英苗寨已建成苗族亮布广场、民族风雨楼、苗家便民桥和人畜安全饮水增容池、民族团结广场,形成了火塘移到地泥层、牲畜圈在固定点、农具摆成一字形、垃圾小桶随地见的良好习惯。同时,还建成民宿接待楼、组建了“妈妈”讲解员、开通了直播带货等,吸引了众多区内外游客慕名前来观光旅游,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该县围绕乡村振兴项目、资金实施情况及惠农政策落实、低保评定等内容,以“火塘议廉”为平台,通过“讲廉、议廉、评廉、晒廉”等形式,加大监督力度。对于资金、项目等落实不到位和干部服务令群众不满意等问题,将形成材料上报纪委,确保农村工作在阳光下运行,防止“微腐败”发生,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清廉乡村。目前,该县已创建“火塘议廉”示范点22个,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