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当年收到政府发下来的240余万征地补偿款平均给每个人的银行账户上打款是4100多元的补偿款,你们看这是当年打款的明细。”
接过纪检干部手中的征地补偿发放清单,乡亲们恍然大悟“原来屯里面给我们每个人发的补偿款是4100多元,那就对数了.....”“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想不通,又不敢去问,你们可解了我们十几年的心结啊。”寒冷的冬日,夕阳西下,一群人围着火炉交谈着,现场气氛融洽。
此事要从十二月的某个早晨说起,那一天2名60岁左右的大爷冒着严寒风尘仆仆走进接待室,他们反映十年前政府征地补偿款还有10几万的结余不知去向,也没有见到村屯将剩余款项公示出来,所以他们怀疑村屯干部侵吞了这笔结余的征地补偿款,希望纪委核实。
“同志,我是代表我们村几个屯的群众来送联名举报信的,我们举报我镇人大主席李某不顾我们强烈反对,违规发放征地补偿款的问题,你看,我们几个屯的几百名群众都在举报信后盖了红手印,请你们调查核实,严厉查处李某!”两位大爷走后一位年轻人气势汹汹的来到信访室将联名举报信放下后就急匆匆的走了,他表示屯里群众都希望纪委能尽快核实,给他们一个交代,并表明所有问题都写在信里。
信访室干部阅读完信后发现信中的举报群众和刚才2名来访大爷是来自同一个乡镇同一个村的人,而且都是反映征地补偿款的发放问题。这两个问题具有相关性,于是信访室立即向领导请示,将这两个问题作为带案下访件,由委机关领导带队,一同与信访室干部到信访人所在乡镇村屯实地调查了解。
于是接到举报的第二天县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陈文海就带着信访室干部在乡镇纪委干部的陪同下深入到信访群众所在的乡镇和村屯实地了解情况。经过查阅资料,询问相关人员,调取相关证据材料,大半天下来,事情终于水落石出。
原来,2名大爷反映的征地补偿款结余的10几万元钱去向不明问题是一场误会,当年政府用240万元作为补偿征用3个屯200余亩的土地用于建厂,3个屯的干部集中在一起进行了讨论,决定将所有的补偿款按照3个屯的人口数平均分配,所以最后分别打款到每个人的银行账户上是4100多元的补偿款,并非举报人口中的4000元整。
“那时我们听到每个人大概发放4000元征地补偿款,就以为每个人的账上就只得到4000元钱,所以按4000一户计算下来屯集体账户上还剩十几万不知所踪,就以为是村屯干部侵占了这些剩余款项。”正是因为群众没有到银行查实而村委又没有公布发放补偿款的清单这才闹了大乌龙。调查后调查组还发现联名举报信的该村另外几个屯的群众反映该镇人大主席李某违规发放征地补偿款问题也不属实,当时李某作为镇分管领导,发放补偿款的过程均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只是群众对相关程序不够了解产生了误会。
“群众是因为不了解情况才会产生误会,才会到纪委举报,既然调查清楚了,就应该立即答复群众,做好群众的解释和思想工作,尽快打消他们的疑虑,息诉罢访。”陈文海说道,说干就干,调查组顾不上休息,马上致电联系了2个信访件的举报群众代表。
听到县纪委干部这么快就下来调查了解,并且调查清楚还要当面答复他们,信访群众喜不自禁,立即表示马上安排时间和地点见面。于是,县纪委调查组和该镇纪委干部分别到了2批信访群众的家中进行了回访和反馈。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
经过细致的讲解调查的情况,出示补偿款发放明细和相关材料,他们慢慢接受了调查结果,同时调查组也深入了解信访人的诉求,并针对群众疑惑一一作了解答,信访群众十分高兴,脸上露出着满意的微笑。
回访完2批信访群众,天已近黄昏,调查组一行人虽然忙碌了一天甚是疲惫,但是同志们累并快乐着,看着群众满意的笑容,干部们干事的热情更足了。
“满意”二字值千金。2020年以来,该县纪委监委把“问题解决、群众满意”作为检验信访工作成效的标尺,认真落实“带案下访”制度,以“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清茶解渴、一句话语暖心、一片诚心办事”的务实态度,确保信访问题不留“后遗症”。截至目前,全县纪检干部开展“带案下访”活动25批次,走访群众89人次,化解信访矛盾17件,群众满意率100%。(邓玲娜、吴丹丽)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