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每逢此时,人们纷纷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包粽子、做香囊、挂艾草、划龙舟、颂读经典名篇、传颂屈子的故事和爱国情怀,这既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更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自觉。
端午节自形成以来,与之相关的习俗、传说很多,其中屈原的故事流传最为广泛。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舍身为国,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就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屈原的一生磨砺坎坷,遭谗去职,流放边地,但无论身处何种逆境,依然秉持洁身自好、奋斗不屈、心怀天下的浩然气节和爱国情怀。据考证,历史上屈原第一个提出了廉洁的思想理念,“廉洁”一词最早出现于屈原《楚辞•招魂》中的“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意思是“我自年幼时秉持廉洁的品质,一生致力于此从来没有改变过”。屈原一生遵守法度,修身立志,上下求索,“宁廉洁正直以自清”,表明他“宁愿永葆廉洁正直以使自己清白”,用生命践行廉洁理念,为我们树立了楷模。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如何在传统节日中涵养廉洁文化,坚守廉洁品质,传统节日正是检验我们的试金石。我们常说廉不廉,看过年;洁不洁,看过节。从查处的党员干部违规违纪典型案例来看,节日往往是党员干部被“围猎”的高危时期和关键节点,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利用节日打着“联络感情”的幌子进行拉拢侵蚀,我们对此要保持高度的清醒和坚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每逢重要节日,纪检监察机关都会发出通知,提醒党员干部要廉洁过节,也说明节日隐藏着较多潜在的廉洁风险。现实中,少数党员干部的确容易犯“节日病”,传统佳节不是陪伴父母家人,而是热衷钻营小圈子,违规收送礼品礼金、接受旅游娱乐活动安排,混淆礼与贿、情与法的界限,形成节日腐败,与传统节日崇廉尚洁的寓意背道而驰。
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对屈原的《楚辞》中廉洁一词进行注释时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也就是说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这也是传统节日文化赋予我们的一种廉洁影响力,如何将廉政文化融入传统节日文化,挖掘节日中的廉政内涵越来越受到重视。例如,各地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廉洁教育,举办廉洁灯谜互动、廉洁书画创作比赛、颂读廉洁经典名篇等形式多样、寓意丰富的活动,这本身也是传统节日承担的文化使命。同时,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家庭涵养家风的好载体、好时机,与家人一起感受风清气正的节日氛围,不断增强个人廉洁修养,传承引领崇廉尚洁的道德价值观念,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接受心灵熏陶,从而营造出“尊廉”“崇廉”“爱廉”的良好社会风尚,实现廉洁文化薪火相传。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