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刘书记就没有我黄仕才的今天,我算是碰到大好人了,他真是一心为我们老百姓服务的好书记!”在融安县桥板乡江边村龙坡屯黄牛养殖示范基地,江边村是2016年脱贫户黄仕才边给牛喂食边高兴地向前来了解产业奖补政策落实情况的纪检监察干部说道。
黄仕才口中的刘书记是何许人也?跟黄仕才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让他赞不绝口?趁着黄仕才喂牛的空隙,纪检监察干部与他细聊起来。
原来,黄仕才口中的刘书记是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监狱管理局选派担任江边村第一书记的刘健可,也是黄仕才的帮扶联系人。黄仕才居住的江边村位于融安县东南部,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解放初期在村中就传唱着山歌“山高石头多,开门看见坡,石头缝里撒谷子,只为谋生活。”2015年精基准识别贫困户135户570人,全村多以种养、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收入单一,生活水平不高,村集体经济发展也相对滞后。生活环境的恶劣,加上家中三个小孩分别就读初中、高中、大学,黄仕才一家各项开支比较大,夫妻俩每天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的拼命干活,收入还是刚过温饱线,后续发展动力明显不足。如何增产增收迅速走出一条致富路,是黄仕才梦寐以求的事,但一直苦于没有资金支持。
看到眼前景象,如何破解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刘健可的脑海中。为扭转这一现状,刘健可白天到田间地头走访,晚上到黄仕才家中,深入了解他的家庭情况,积极为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出谋划策。在一次产业扶贫政策宣传中,刘健可建议黄仕才可以通过养殖来增加收入,这说到了黄仕才的心坎里,也让他看到了希望。两人很快制定好了增加经济收入的计划:发展养牛产业。
为了解决资金的问题,刘健可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并与村两委班子商量最终商定在龙坡屯“后弄”(地名)建立“江边村龙坡屯仕团黄牛养殖基地”,探索“党建+基地+农户”的发展村集体经济模式。同时由村里出资“五万元第一书记经费”和后盾单位五万元“特殊帮扶经费”共十万元扶持黄仕才养殖黄牛,协议签定期暂定三年,每年按0.6%收取利润。
“书记请放心,我一定不会辜负你的好意,我用心经营,争取带动村里其他贫困户一共参与。”得知消息后的黄仕才激动地说。
养殖基地成立了,可问题也随之而来了。种牛选购、养殖技术等问题让黄仕才苦恼不已。听闻这一情况,刘健可连忙帮助黄仕才联系养牛场购买种牛,并且邀请养殖专家前往养殖基地手把手传授养殖技术。经过一番努力,目前养殖基地养殖黄牛达48头,带动村民由原来年人均收入3800元提高到如今年人均收入7000元。此外,黄牛养殖基地还探索出“借牛还牛”(即无偿借一头母牛回去养,母牛下小牛以后再还母牛)的新模式,最终达到人人都致富。
“城里来位刘书记,办起黄牛养殖地。带领群众走富路,我们由衷感谢你。”这是村民黄秀祥自编山歌,如今在小山村传唱着,同时刘健可也多了一个称呼“牛”书记。
“‘牛’就‘牛’吧,为老百姓做事就要有老黄牛的精神,只要能为乡亲们办实事,大家能脱贫致富我做一头老黄牛又如何?”刘健可打心底喜欢这一称号。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