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屋是一座壮家传统干栏式土坯房,已经过上百年的历史沧桑,虽然老旧却依然坚固。老屋客厅中堂的屏风是木板镶合的,客厅中堂供奉着先祖们的香火牌位,香火是家里最神圣的地方,容不得一丝的亵渎,孩子们再调皮,也是不敢随意去攀爬香火前的桌子。香火后面的屏风,张贴有两副不太工整的对联,正中间的一副内容是“绵祖德不如积善,敬家声远是读书”,另一副是“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这两副对联从我记事时起就一直贴在那里。
听父亲说,老屋屏风上的对联,是我的祖父写的。出生于民国初年的祖父,在他的那个时代,也算是我们那个闭塞小山村的知识分子,不仅能大段地背诵《增广贤文》《三字经》,还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对祖父最深的印象,就是小时候经常看见他坐在院子里晒着太阳“唱”书,对,就是唱书,拿着书拉长声音像唱歌一样吟诵。“绵祖德不如积善,敬家声远是读书”这副对联,我不知道是太祖父对祖父的教诲,还是祖父自己对生活感悟的人生总结。总之,祖父是一直以积善行德、勤奋读书和勤俭持家来教育和要求子女后辈的。
祖父自己一辈子与人为善,从不与人争吵闹矛盾。祖母曾经对我们说过一个祖父生前的小故事,在以前缺吃少喝的年代,祖父到自己家的菜园里拾菜,在他正准备走进菜园时,他看到村里有一个人正在我们家的菜园里偷菜,祖父为了避免偷菜人的尴尬,自己悄悄地躲了起来,直到偷菜的人走后才出来进到园子里拾菜。回来后祖父对生气的祖母解释说,都是乡里乡亲,别人肯定是没菜吃了才会去摘你的菜,有吃谁还犯得着去偷菜呢!祖父以他的善行赢得了全村人的敬重,在那个一年只能杀一两次鸡的年代,村里只要有人杀鸡,都会把两块“鸡屁股”送给祖父。
祖父的一生从民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历经几个时代的变迁,一辈子也没走出过他生长的那个小山村,但却一直坚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这也直接影响了他的两个儿子——我的父亲和叔叔,我们家也因为读书而在小山村附近的十里八乡“扬名”。叔叔是我们小山村里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个本科大学生。父亲由于生活的逼迫,虽然只有高小文化,但对我们兄弟姐妹几人的教育一直很重视。在生产队的年代里,即使家里年年超支,父亲也是一直勒紧裤袋不遗余力地把哥哥姐姐们送到学校去上学,并没有像村里大多数人一样让孩子们早早回家挣工分。直至今日,哥哥姐姐对父亲的开明仍然充满感慨。特别是哥哥在一九八二年中考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取柳州地区民族高中,当时中学的校长亲自到家里动员哥哥去读中专,说是读完中专毕业就直接成为国家干部了。那时家里经济很困难,农村土地刚刚承包到户不久,家中又缺少劳力,但父亲还是充分尊重哥哥的个人意愿,让他自己选择了读地区高中。一九八三年二姐也以优异的成绩,从我们的山村小学考上了县高初中部的重点班。在那个经济困难的年代,家里一下多出了两个每月都要寄钱做生活费的学生,父母只能拼了命地从地里刨食找生活。种田、养猪、养牛,晚上编织竹雨帽,农闲去矿山帮人挑矿,什么苦活、累活、脏活……只要能够挣钱都得干。
祖父去世二十九年了,至今村里的老人们回忆起我的祖父,印象最深的仍是他每天挑着撮箕从村头到村尾捡拾牛粪的身影。祖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对土地怀有十分深厚的感情,他一直深信堂屋屏风上对联所写的“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那样,从来不让一点土地荒废,还从石头缝里开荒开出了很多自留地。勤劳的祖父一直很节俭,穿的鞋子和衣服都是补了又补,甚至在叔叔工作之后,每年为他买的新衣服新鞋子,他平时也一直舍不得穿,常常唠叨说天天劳动,用不着穿那么好。吃饭时祖父总是吃得碗里一粒饭都不剩,吃完饭后总会用汤水冲一下碗里的剩饭,然后连汤一起喝完去。我们兄弟姐妹从小到大,吃饭是不允许有剩饭的。父亲也传承了祖父的秉性,也是一样的勤劳与节俭。在送我们兄弟姐妹读书的艰难岁月里,父亲母亲一直不分白天黑夜地在田地里操劳。但在挑着一百多斤的西红柿到十几里路外的集市上去卖的时候,总是连一碗粉都不舍得吃,每次赶集都是饿着肚子往回赶。现在父亲母亲都老了,我们兄弟姐妹有时与父母坐在一起听着他们回忆过往的艰辛,都是不胜感慨,往往笑着笑着就想哭……
岁月无声,老屋屏风上的两副对联,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叔叔誊抄过一次,2000年我还在读大学的时候,父亲又让我誊抄了一次,内容一直未曾改变,这就成了我们家世代传承的治家家训,在祖辈父辈们的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下,慢慢镌刻进我们心底。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