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只需要用手机扫一下“乡村钉”的二维码,村里的“三资”明细就能全部出现在屏幕上,公共账户的钱怎么花、集体资产租给谁一目了然。这一变化的背后,是鱼峰区纪委监委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监督执纪为抓手,通过“监督执纪+系统整治+数字管理”组合拳,推动农村“三资”管理从规范有序迈向提质增效的缩影。
近年来,为打通乡村监督“最后一公里”,该区纪委监委在原有的“廉情驿站”基础上,整合“码上监督”“廉情直通车”等数字化工具,探索村民监督投诉“零距离”新路径,针对群众反映突出的侵占挪用、虚报套取等损害集体利益的突出问题,以“零容忍”态度,通过滚动包案、提级办理等机制集中攻坚,严肃查处了里雍镇原镇长李某某、原党委副书记周某某等典型案件,形成有力震慑。
在强化执纪执法的基础上,该区纪委监委进一步打好“组合拳”,收集案件办理、巡察反馈、明察暗访、考核评估等渠道反馈的问题,以类案分析列出共性清单,聚焦财务管理不规范、合同签订乱象等4类共性问题,制定专项监督指引,通过“分类施策”下发建议书,指导各镇(涉农街道)排查出农村“三资”问题69个。
问题找到了,还须立行立改,该区纪委监委通过“室组地”联动下沉监督、“一对一”紧盯整改、“对账销号”压实责任,整改完成农村“三资”问题69个。截至目前,全区已清查登记农村集体资产150873.86万元,清理不规范合同15份,盘活闲置土地等低效资产9个。
“以前村里的合同签得五花八门,有些资产长期闲置,现在规范后,光是清理问题合同就为集体增收不少!”当地村干部的感慨,道出了治理成效。
为实现长效治理,区纪委监委借助数字化手段强化“三资”管理与乡村治理全过程,依托“乡村钉”平台,督促推进干部作风转变和基层治理优化,村民指尖轻点,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信息一目了然,小微权力运行全程留痕,每一笔支出、每一项决策都做到了公开透明。
在该区纪委监委的推动下,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系统和农村集体产权交易项目库也先后上线,各村和村民小组的资产实现动态监管,通过平台阳光交易,从源头上杜绝“暗箱操作”。如今的鱼峰区,基层监督“触角”不断延伸,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制日益完善,乡村治理效能持续提升,带动集体财富不断增值,正源源不断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廉动力”。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