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渤(772-831),字濬之,唐代甘肃秦安人,青年时不求仕进隐居庐山,后于元和初年(806)受招出仕,品行端方正直,为官恪尽职守、造福一方,深得百姓爱戴。
宝历元年(825),鄠县县令崔发因保护被宦官欺压的百姓,得罪了当时专门为皇帝提供娱乐消遣的部门——五坊,遭到五坊的宦官打击报复,昏庸的唐敬宗将崔发关进御史台监狱受审,使得崔发遭受了酷刑。李渤对这种是非不分的现象极为愤慨,由此上书唐敬宗为崔发辩护,却被宦官诬陷为崔发同党,就此被唐敬宗贬谪到偏远的桂州(即桂林),任桂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桂管都防御观察使。
在桂州就任后,李渤发现当地水旱灾害频发,百姓生活困苦。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李渤向唐敬宗上书,请求设置常平仓调节粮价。因为桂州离京都非常远,遇到灾荒歉收时无法及时获得朝廷的援助,而常平仓可在谷价低时以高出市面的价格收入粮食,谷价高时以低于市面的价格卖出,借此储粮备荒、稳定谷价、减轻百姓负担,还可以在遇到突发灾害时,由当地地方官及时赈灾并以政府名义进行借贷。常平仓设立后对平抑粮食市场、安定民心起到了积极作用,李渤也由此得到了桂州百姓的大力支持。
桂州灵渠建于公元前214年,用以运输粮食与物资。历经千年风霜,等到李渤来桂州时,灵渠早已因缺乏维护、水蚀虫蛀而堤坝坍塌、河道拥堵。因船只通行困难,过去不少家住灵渠附近的青壮年都被官府抓走拉船,许多当地人冒着生命危险逃向外地,以致田园荒芜、民不聊生。
了解情况后,李渤决定对灵渠河道进行大规模维修,在秦汉渠道的基础上,以“重为疏引,乃增旧迹,以利行舟”为原则,组织民众清理河道、增设陡门。灵渠重修完毕后,李渤解放了拉船的青壮年,恢复了两岸农田的灌溉功能,百姓因此额手称庆,后将李渤供奉于灵渠四贤祠内。
作为一位淡泊名利的隐士,怀揣为民造福的理想而下山出仕,李渤因直言纳谏、不与奸邪同流合污而遭逢贬黜,却不改初心、一心为民,始终得到人民的爱戴与纪念。他为桂林百姓造福的事迹至今仍被世人流传称颂。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