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我爱人的父亲,与天下所有的父亲都一样,但,也不一样。
第一次“见家长”时,看见他,七十多岁,瘦瘦的,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土黄色短袖军装衬衣,不苟言笑很严肃的样子。也许是怕我第一次做客感到尴尬,他用有点“夹壮”的普通话主动跟我聊天:“你看这把椅子,是阿庭小时候我亲手给他做的,那时候我在外地工作,亲手做把椅子,让他没那么想阿爸……”“你家在外地,过年一定想家了吧?没关系,这里也是你的家……”
后来我们用各自的家乡话聊了很久,虽然很多话都没听懂,但是拘谨的感受在愈发轻松的家庭氛围中慢慢散去。那年是我第一次不在家乡过年,也是那年,我体会到了异乡的温暖,觉得他,也很像我“阿爸”。
结婚后这几年我和爱人因为在基层工作,总是很难回家陪阿爸,有一次他在小区楼下摔倒住进了医院,医生说他可能是脑中风,让我们做子女的多陪伴、多照顾。爱人眼眶红了,亲情和离不开的基层工作之间,难以取舍。这时阿爸艰难开口,告诉我们:“不要担心,事业为重,不要为了我耽误工作,回去。”几番劝说,阿爸还是坚持,我们只好回去。
从那之后他坚持康复治疗,半年后的一个周末我们回去看他,他放下拐杖,抬腿给我们展示他坚持复健的成果,我们很惊讶,能够这么迅速地恢复,跟阿爸的毅力是分不开的。
阿爸有毅力,在街坊邻居中是出了名的,每天中午都到公园锻炼,保持着军人时期的规律作息和生活习惯。他总说:“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就像我当年自学修汽车一样,有志者事竟成。”
阿爸是柳钢汽修厂的退休职工,听爱人说,阿爸会修汽车但是不会开车。我很惊讶,维修汽车的前提是熟悉汽车 ,会开车应该是个必要条件吧?后面才知道,那个年代物资紧张,厂里面没有条件提供空闲的汽车给阿爸研究学习,看着越来越多的维修需求,阿爸自掏腰包买书买材料研究学习汽修技术,没想到竟然真把技术学成了,阿爸成了当时的汽修骨干,在七八十年代,就为厂里节省了上万元的维修经费。
阿爸不仅在单位勤俭,生活中也很节俭,一件衣服洗到发白都不肯换,一日三餐也是清淡简朴,他常提起当年在平山农场的生活,那时候家里面的家具都是阿爸亲手打的,他还带领在农场生活的人们犁田种地,把一片荒芜变成如今富饶兴旺的宜居田园。按照他的话说:“先做人、后做事,不要怕困难,凡事先苦后甜,能带着大家过上好日子,就是自己过上好日子。”
去年中秋,阿爸因为病情反复还是离开了我们,悲痛过后,回看阿爸的一生,看似平凡,却透过平凡看到他的不一样,看到他扎根生产一线,践行着“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看到他言传身教,用“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好家风培养后代;看到他所代表的那一代人拥有的一切珍贵品质……让我们追忆,传承,久久不忘。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