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韦江勇的办公室,一沓厚厚的反映问题线索材料占据了办公桌的三分之一,纸张边缘被翻得有些褶皱卷起。近段时间,除了下基层找线索,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与这些材料打交道。
从事纪检监察工作近6年,虽是“半路出家”,但却拍“蝇”有力。6年时间,经他手办理的大小案件加起来近50件。2014年,他被评为柳州市优秀纪检干部,2016年获评为全区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专项工作先进个人……
“韦江勇对待工作一丝不苟,铁面无私,秉公执纪,原则性很强。”对于这位柳江区第三纪检监察室主任,作为同事,柳江区党风政风监督室副主任黄卷新这样评价。
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
现年42岁的韦江勇,干纪检工作并不是科班出身。在此之前,他当过乡镇中学老师,也在乡镇人大工作过。虽“隔行如隔山”,但韦江勇却认为,“没有哪个人天生就是干纪检工作的料,也没有专门的大学教,更多要靠自己慢慢摸索和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
2011年5月,韦江勇开始担任穿山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这是他踏入纪检工作门槛的开始。此后5年,他一边学一边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再加上骨子里那股与生俱来的较真劲儿,硬是把自己从“门外汉”锤炼成行家里手,而这也成就了他办理的桩桩铁案。
2015年9月,韦江勇被抽调到柳江县纪委专案六组工作。报到第二天,他便接到一起多名群众联名举报某镇一村委主任违规办理农村低保的问题线索。在短短两周内,韦江勇与专案组成员开启“5+2”“白+黑”模式,通过走访住建、民政等六个相关部门和查询柳江县民生资金动态监管平台,初步掌握了该村委主任利用职务之便,先后为自己岳母、妻弟办理了农村低保、残疾人补助的事实。
“问题应该不会这么简单。”凭借直觉和多年的基层办案经验,韦江勇觉得还得继续深挖。果不其然,经过进一步深入调查,又发现了该村委主任还在2010年、2012年分别为岳母和妻子办理了危房改造补助,其妻子还冒领了扶贫办所发放的甘蔗低产改造化肥。
经过几个回合的斗智斗勇,先是百般抵赖后被韦江勇追问得哑口无言的村委主任,最终交代了违纪事实。牵涉其中的镇交通建设站站长也被请到了县纪委“喝茶”。而其他涉嫌虚报冒领扶贫化肥的四名村干部也主动找到专案组,退还了违纪款项。
“蝇贪猛于虎”。后来,柳江县纪委把该案当作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的典型案例放到镇上展出,老百姓看违纪人员被纷纷查处后拍手称赞,“这下你挨了吧!”
不怕得罪人,敢做“包公”
在许多人眼里,纪检监察工作是“工作难做、成果难出、亲朋难处”。但韦江勇不这么看,“查案得罪人在所难免,但处分违纪人员,也是挽救他的一种措施,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其他同志。”
2012年底,韦江勇在处理一起某村委副主任利用职务便利,为家里5人办理低保的案件时,几经劝说,对方不但不配合调查,还坚决表示不退违纪款项。鉴于该村委副主任的行为已涉嫌犯罪,经向上级领导汇报后,他就把案件移交到柳江县人民检察院,没多久当事人就被检察院立案调查。
没想到,该村委副主任被取保候审当晚,韦江勇就接到当事人儿子的恐吓电话,“你把这案件搞到上面去,以后出门要小心点。”“你爸犯错在先,我有什么好怕的。”面对威胁,韦江勇无所畏惧。
从事纪检工作以来,除被威胁恐吓过,他还接过求情电话。有一次,在处理某案件时,一个曾经的老领导打来电话求情,韦江勇当场回绝,“这个事情不要问我,细节我也不清楚。”
“作为纪检干部,监督别人先要扶正自己。”韦江勇表示,无论何时,也不能让原则底线失守。
2016年5月,韦江勇被调到柳江县纪委,担任第三纪检监察室主任。“岗位换了,职责没变。无论在哪,惩治群众身边的‘微腐败’,只有逗号,没有句号。”他说。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