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说起李威,城中区的干部群众都纷纷点赞,称他是城中区纪检监察系统的“老黄牛”。李威现任城中区纪委常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他进入纪检监察系统时间不长,2011年至今不过六年时间,先后从事执纪审查、案件监督管理、纠风、宣传教育、党风政风监督、巡察等工作。从日晒雨淋跑乡村督察,到如今大部分时间在办公室做协调、整理案头工作,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毫无怨言,埋头苦干,哪个岗位有需要,他就到哪个岗位。
“泥腿子”为民谋福利
站在城中区办公室里,李威指着窗外一片正在开发的村屯说:“这一片唐家屯,过去就是上茅洲、下茅洲,再下去是……”他对城中区这些村屯了如指掌,说起来头头是道,不熟悉的人还以为他是做农村工作的。之所以如此了解这些村屯、社区,源于他担任纠风办主任的工作。
“别看现在环江滨水大道这么漂亮,早几年有些村还没通水泥路。”李威说,那时进村的路多是泥路,雨天泥泞不堪、晴天扬尘漫天,个别村进去一趟就要2个多小时。为尽快落实惠农补贴,他甚至一天跑几个村屯,必须天一亮就出发,天黑才能返回。两年时间里,他跑遍了城中区所有村屯。工作内容大部分都是面向基层群众,如入户宣传惠民政策、核实资金使用、工程建设情况等。往村屯跑多了,他也差不多成了半个农业专家。比如落实种猪补贴,要到农户家中数种猪,“耳朵上贴有专门标签的就是种猪。”看多了,从外观也能判断一二。
“笔杆子”创新宣教模式
在调入纪检系统之前,李威曾在城市管理执法部门工作过5年。同样是执法,李威说两者不一样。城管执法取证比较容易,而纪检执纪注重证据链,往往耗时很长,需要耐心和细心。
“不管是在哪个岗位,都让我学习成长。”李威说。
比如在从事纪检宣教工作期间,他就炼成了城中区纪检系统有名的“笔杆子”。他说,以前在城管执法岗位鲜少写材料,如今岗位有需求,他就逼自己胜任。“纪检工作非常严谨,很多事情是自己经手的,就必须自己处理。”他对自己提出了很高要求,没有专业学习过写作,他就一边看资料一边学习,渐渐找到了门道。在宣传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方面,他撰写的稿件被《中国纪检监察报》《柳州日报》、广西纪检监察网等各级报刊、网站刊登。仅2013年期间就在市内外各类媒体刊发30多篇纪检宣传稿件。
8小时以内,他的办公桌前人来人往,他耐心细致地对各项政策答疑解惑,协调推进各专项工作;8小时以外,他要和办公桌上堆积成山的文件材料“较劲”,为准备和撰写各类材料总顾不上白天还是黑夜。他创新宣教的形式,加大宣传各专项工作的力度,提升党风廉政建设的群众知晓率。
搭桥梁沟通民生
无论是在城管执法部门还是在纪检部门,他认为都是在做群众工作。多与群众沟通,才能发现问题症结所在。
群众投诉到他那里的问题,都是一些久拖不决的难题。部分是不合理的诉求,部分需要协调多个部门才能处理。耐心地解释,强有力地协调,使他获得了群众的认可。
曾经有12名辖区职工因为转岗等问题,公积金被拖欠10年之久。相关情况经市政风行风热线转到他手上,他一个月内就把问题解决了。问他有何秘诀?他的回答很简单:“就是做好沟通,下情上传。”他说,其实这件事情并不复杂,就是这些职工的实际情况没能及时准确地传达到有关部门,导致了办理延误。
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他认为,很多矛盾都是由于沟通不到位而造成的误解。而他们的工作就是要发挥“桥梁”作用,核实情况,准确地把群众的声音传到有关部门,更好地为群众排忧解难。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