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军队优良作风带到纪检队伍、带到脱贫攻坚工作中,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为脱贫攻坚工作贡献力量,是纪检监察干部的一种责任与担当。” 8月1日,市纪委监委派驻市民政局纪检监察组正科级纪律检查员陈以平说。曾任职于空军第二师四团,有着22年军旅生涯的他,以纪检人的身份,于2018年3月,到地处深山的融水县怀宝镇东水村任第一书记,在深山苗寨里用心、用情、用力扶真贫。目前,全村贫困人口减少到18户47人,贫困发生率为1.66%,该村已成功脱贫摘帽。他也荣获县级优秀工作队员,年度考核评为“优秀”等次等。
党建品牌化聚合力。“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陈以平信心满满地说,从2015年10月起,市纪委监委联系帮扶该县怀宝镇东水村,党建工作已有起色。在此基础上,陈以平以党建品牌化建设为抓手,加大党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夯实基层党建。在思想上,他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三会一课”必修课,引导大家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上,做到深学深悟、常学常新。同时,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民主生活会、廉政教育课等,让党员干部思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各项工作得到有序推进。在硬件上,争取资金,建设标准化党员活动室、荣誉栏、宣传栏、灯光篮球场、戏台及张贴上墙各种规章制度等。基层组织得到加强,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更强了,提升村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如今,水泥公路通到所有村屯,屯屯亮起了太阳能路灯,水、电、网络连到了千家万户等,成了四邻八乡的模范村。 2018年,该村被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授予“四星级”党组织、被市委组织部评为“党的建设、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美丽乡村、民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五面“红旗村”,村党总支部书记何绍康被评为市级“百名好支书”和优秀共产党员,村委会主任潘光英被评为县级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
产业特色化促增收。“第一书记争取灵芝项目后,我在这里负责管理,一方面增加贫困户群众务工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他们学到技术,让他们早日脱贫。”村民何荣光充满信心地说。何荣光一家5口人,通过种植灵芝、木耳等特色产业,成功退出贫困户行列。今年初,他又买了一辆农用车,除了帮自己拉货拉肥料外,还帮客商搞运输,促进增收。 “以示范为引领,激发大家动起来。”陈以平如是说。他以特色品牌化为主导,引导村民先后建起种养殖基地2个,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培养贫困村党员创业致富带头人4名,扶持养殖大户5户,设立党员先锋岗1 个,使更多的贫困户加入到特色产业发展中。今年,给贫困户发放灵芝菌棒75户15054棒、黑香猪12户51头等,引导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多渠道促进村民增收致富。陈以平通过电商方式,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有效解决了农户种养销售难的问题,确保村民种得出、养得大、卖得出、有收入。 “我们利用第一书记产业扶贫资金,春夏养田螺,秋冬种木耳,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东水村村委会主任潘光英在高山泉水田螺养殖基地说。为壮大村集体经济,陈以平结合实际,以开发集体闲置土地、入股养殖大户、种植黑木耳、养殖田螺和购置天地房等方式,多渠道促进集体经济增收。目前,村集体经济由当年的“零”收入,变为现在的15万元,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打下良好的基础,解决了村民的实际问题。
教育普及化提质素。“每学期雨露计划得1500元,加上其它的补助金,一个学期大约有4000多元补助。解决了我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来自东水村的大学生何灵思说,“我有信心完成学业,将来回到家乡当一名老师,奉献我的青春。”曾经在过部队、当过兵,任过指挥官的陈以平,以军人的魄力,以“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为理念开展教育扶贫。他对全村学生进行摸底排查,列成表格,对号入座地了解学生是否如期领到住宿补助资金、雨露计划补助资金等,杜绝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等不良现象,确保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充实及监管“教育奖励基金”,向爱心人士、企业筹措助学资金,累计筹措到教育奖励资金达31万元,先后向考上重点大学、中学的380名优秀学生发放奖励资金五批次共计11.89万元。同时,充分利用儿童节、教师节和暑寒假等时机,组织相关单位和社会爱心企业到东水村开展看望慰问活动,引进捐赠学习用品、书本、书包及棉衣等达2.5万元。如今,大家以读书为荣、读书为乐,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全村适龄儿童无辍学现象。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