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叫贾建功,是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故事是:《一碗“网红”粉的柳州惊奇》。
现在说起柳州螺蛳粉,可能大家都会想到一个关键词——“网红”。的确,柳州螺蛳粉这几年来可以说是火遍了大江南北,深受全国众多食客的喜爱。可在十几年前,谁也无法预料到,一碗平平无奇的“小米粉”,居然能成为年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超过600亿元的“柳州惊奇”。作为这一“柳州惊奇”的推动者之一,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它的传奇故事。
当时的螺蛳粉还只是柳州的街边小吃,依靠实体门店经营,不成规模而且知名度低,很多外地的食客都不知道柳州螺蛳粉是什么。那时候我刚从部队转业来到柳州市商务局任职,有一次在机场的超市里,看到了袋装的桂林米粉,我突然想到,也许我们可以借鉴方便食品的模式让柳州螺蛳粉走向广阔的市场。
为了解决袋装螺蛳粉生产的技术难题,我多次带队前往北京、上海等城市,走访了上百家螺蛳粉的实体门店,采访了数千名消费者,拜访了各大机构和院校的食品专家。有一次,刚结束在广州的调研,又马不停蹄地前往北京,因为连续奔波劳累,我得了急性胃炎,疼得站都站不稳,被同事们紧急送往医院。同事们都劝我说好好休息,但一想到离研制成功的袋装螺蛳粉只差那么几步,在医院进行简单的处理后,我便忍着病痛踏上了调研的路途。
经过上百次的实验,组织十多家食品企业进行试产,随机邀请路人进行品尝,得到了理想的袋装螺蛳粉产品。为了帮助柳州螺蛳粉打响知名度,在多方联系下,我邀请到央视记者来柳州,深入竹笋种植基地、螺蛳养殖基地、螺蛳粉实体门店、螺蛳粉生产企业进行实地拍摄,为螺蛳粉打响了知名度。我抓住时机,举办了“万人同品螺蛳粉”、螺蛳粉千米长桌宴等活动,从方案设计到选址、布置、资质审核、食材展出等,每一个环节我都亲力亲为,引来了市民游客踊跃参与和广泛好评。
贾建功(右)在柳州螺蛳粉企业质检车间检查袋装螺蛳粉质检标准
由于当时螺蛳粉缺乏明确的产业标准,相关企业的生产条件、生产工艺、产品质量等都参差不齐、难以实现有效监管,成为制约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壮大的瓶颈。我认识到,要实现柳州螺蛳粉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必须要制定产业标准。一开始,面对这项全新的工作,我和同事们心里都没底,但是我们都有一颗坚定的信心,一定要把它做成。我时常对同事们说,只要我们目标和方向明确,就只管大胆去做,一旦出问题,由我来责任。我和同事们日以继夜地调研、走访专家,甚至加班到眼底出血也没有停歇,随着《广西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柳州螺蛳粉》颁布实施,柳州螺蛳粉产业终于有了科学标准的护航,我内心也感到十分自豪。
回想为了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四处奔走的这几年,我从不参加非必要的应酬和庆典活动,正常开展的宴请一律拒绝,对于要用的每一笔项目资金,我都要严格地审核、谨慎地审批管理。因为和企业、私人老板都打过不少交道,我也遇到过不少诱惑。犹记得2021年春节,有一家螺蛳粉企业的老板借着拜年的名义,向我送上一箱酒和装满厚厚一沓现金的信封,声称感谢我对他们企业的帮助,让我一定要收下他的“感谢费”。当时我就严厉地拒绝了他的酒和礼金,好言相劝让他打消了送礼的念头,此后再有老板因送礼上门,我一律闭门不见。我经常在跟老板们座谈时提出,只要企业有生产、经营上的困难,我都尽力去帮助,但不是为了收好处,而是为了让我们共同的事业——柳州螺蛳粉发展得更好。
为了柳州螺蛳粉产业能做大做强做优,我每个月都要去企业调研,加上经常在全国各地奔波,不能回家陪伴亲人也是经常的事。有亲朋好友对我说:“螺蛳粉也不是你自家的产业,你何苦那么拼呢?”我总是回答他们说,这些年,我事无巨细地参与推动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在我心里,它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带着它长大、成长,我心中无比自豪。柳州螺蛳粉产业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我想用自己的双手,继续为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添砖加瓦,让“网红”变“长红”!
贾建功(右二)在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与企业交流园区建设工作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