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我叫潘彩琼,现在是三江侗族自治县洋溪乡红岩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村这些年的变化。
红岩村于洋溪乡南部的高山上,是在比较偏远的地区,村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群众凝聚力涣散、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用荒山野岭来形容也不为过。如今,通过我们不懈努力,曾经的荒山野岭已经是村民增收致富的宝地。在担任红岩村党总支部书记后,我就意识到:要实现持续的发展,离不开村集体经济的壮大。为了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我到处参观学习,最后确定了“以钱生钱”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在后盾单位帮扶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红岩村建设了1000平方米的毛木耳种植基地作为红岩村集体经济项目。目前,红岩村有8个成片的油茶基地,总面积4800亩。村民春天可采茶叶,秋天可收油茶果,加上木耳的采摘销售,村民的收入逐渐增收。
潘彩琼在洋溪乡红岩村木耳基地给木耳菌棒浇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的口袋才能鼓起来。仅仅依靠毛木耳和油茶,无法达到村民增收全覆盖,必须全方位发展。为提升特色产业,拓宽强村富民之路,我提出围绕“两茶一木,种稻养鱼”主导产业发展思路,带动村民积极发展茶叶、杉木、优质稻等产业,针对部分群众外出务工情况,组建由“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党员+群众”组成的“油茶备耕先锋队”,帮助劳动力较少的家庭抢抓时节种上“致富树”。
产业发展开始有了起色,但是我们地处深山交通不便,运输成本太高,销售方面受到了很大影响,种得再好没有用,运不出去。这使我意识到,要致富,先修路。这些年我经常往县里面跑,只要有资金,我就去争取,然后以建设产业路为突破口,组织村“两委”班子召开讨论会,进村入户动员群众,跋山涉水设计线路,测量绘图敲定方案。但是真正到修路的过程中,我们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有的群众不同意开路经过自家的田地,几经劝说都没有用,一度陷入停工的状态。为了顺利开路,我主动让出自家的茶叶地,让施工队先挖我家的茶叶地,其他村民看到后,慢慢地想通了,阻力也随之消除。这些年来,红岩村开通9条产业路共23公里,村民上山采茶干活,开车一脚油门就可直达田间地头,毛木耳、茶叶等农作物采摘后当天就能送到县城。
在谋求产业发展的同时,我也时刻铭记党员干部的职责担当。当干部,要站得正立得直,作为红岩村的“当家人”,肩上的担子要扛得起,必须做到廉洁自律,不搞特殊化,不谋私利。群众就是我的家人,只有做到公平公正,才能树立威信。自从担任党支书之后,家里面有一些亲戚三番五次来找我,不是要求我帮他们获取低保待遇,就是想优先领取各种惠农补贴。每一次我都对亲戚说:“违规违纪的事,我坚决不做。这是整个村的事,不是我的家事,我们村委一定会按照程序办理。有什么要申请的就准备好材料去村委交,符合条件的,我们都会批准的。”
树立起了一定的威信,就有了号召力。我经常利用妇女群众跳芦笙舞的契机拉家常、听心声、取民意;利用开“夜会”的形式,宣传种植高效油茶的优惠政策;结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带领村干、党员骨干和村民代表外出学习培训种养技术,不断提高村民们发展优质高效油茶产业的积极性。工作上,我从来不私自做主,村里大小事都摆出来,与村民一起讨论,一起想解决办法,不怕争论,采纳众议,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不管是低保、危改等惠民政策,还是村屯基础设施建设,村里每一笔资金和项目等,都是经过大家酝酿集体讨论决定,做到流程和经费使用透明,让班子成员和群众心中都有一笔明白账,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洋溪乡红岩村木耳迎来采摘季,潘彩琼(右三)与村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除了发展经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群众幸福感的重要标尺。这几年先后修建和完善村级办公场所、卫生室、戏台、篮球场、文化室,安装太阳能路灯……既方便村民生活、办事和就医,又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农闲时我们到文化室看书,学点种养技术,晚上就到戏台跳舞、“多耶”,交流感情。
看到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更加有干劲,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油茶种植面积,着力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让村民的钱包鼓起来。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