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吹芦笙、跳踩堂、跳广场舞、唱红歌……在融水苗族自治县怀宝镇东水村,这样和谐欢乐的画面,经常出现在村民的闲暇时间里。
对于市纪委监委驻东水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罗毅、梅梅来说,这样的欢乐和谐,是他们的努力所得,也是他们的动力所在。
今年4月底,罗毅、梅梅作为新一任驻村工作队员,很快适应了帮扶生活,跟苗族民众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奔致富。“经过半年的时间,罗毅学会了吹芦笙,我也经常和大家一起跳广场舞,和她们成为舞伴。”谈起驻村以来的变化,梅梅感触良多。
2015年3月起,市纪委监委成为东水村的后盾单位。6年多来,市纪委监委协调资金3000多万元,帮助东水村修建基础设施,发展灵芝、木耳、水库养鱼等产业,东水村也和全市一道,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并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山里潮湿多雨,缺少具有一定规模的烘干储藏设施和标准生产车间,是困扰东水村产业发展的瓶颈。“我们正在积极引进标准化烤房项目,还计划发展集体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吸引青年返乡创业。”接过接力棒,驻村半年多的罗毅说,要努力让东水村的乡村振兴新路子越走越宽广。
东水村有留守妇女220人,她们受教育程度不高,经济收入较低,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匮乏。为此,驻村队员联系民族服装工艺企业,争取到苗绣制品订单,约50名留守妇女参加妇女手工项目。同时,引进音响、照明设备,硬化多个球场和广场,搭建起东水村文化大舞台。
每到傍晚,成群结队的妇女们经过村委楼下都对梅梅大喊:“梅主任,跟我们去跳舞咯!”和村民们一起跳广场舞,拉近了距离,沟通了感情。“谁家有人生病,需要慰问,谁家有急难事,需要帮助,都及时了解。”梅梅说,跳广场舞还畅通了村情民意的渠道。
英语老师来了、啦啦操教练员来了、青年志愿者组织起来了……今年暑假,驻村工作队组织的系列活动,让村里的大孩子、小孩子们的笑容多起来了。
家乡的喜人变化,吸引了年轻人。曾在外务工的90后青年潘珂袁回村创业,并当选村委会副主任。“乡村振兴不能单纯等靠要国家的政策和投资,还需要青年们回来建设家乡,这样乡村才有希望。”罗毅说。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